在十月份左右,部分用戶沒有敲定的項目,到12月要下單時,發現價格上漲了。有用戶能理解,與項目商溝通調整預算的。有用戶不理解,再次尋找低價產品的(整個產業漲價,價格低的,用什麽方式降低成本呢?)
與芯片行業的技術難度更加“高深”不同,大麵板行業得益於全球自動化技術隨著工藝定型溢出,大量的先進製程與工藝,都被固化到了麵板裝備設備上,麵板企業的後期工作,除了拿到足夠的行業補貼支持價格戰外,就是內部產能利用率的快速提升來攤薄成本即可。
而且用於大麵板製造的係統集成技術,基本上都由霍尼韋爾這些國際大公司提供,在飛機與汽車製造代工也被中國承接過來的同時,這些完全民作級的係統集成技術隻是一些效率優化技術,基本上不成在“卡脖子”問題,也就是不太涉及西方的所謂智能軍工技術。
所以在大麵板製造上,中國內地開始迅速在產能布局上追趕韓國和台灣。
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在經貿與政治攪在一起之後,日本開始策略性的在大麵板上從技術到產業支持中國內地與台灣,其中中國內地被策略性的支持OLED技術,台灣則策略性的支持LCD技術,從而獲得這兩地的麵板產能支持,以彌補日本自身麵板行業從業人員日漸縮減導致的技術與產業停滯。
中國內地的大麵板布局高度與韓國十年前的布局重合,所以中國內地的麵板產能起來後,直接在全球市場上對韓國麵板進行了價格優勢替代。
據行業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內地的麵板形成產能規模後,在計入補貼後的麵板成本,一般比韓國本土企業的成本,低出15%~25%,直接抵消了韓國企業麵板在一些先進製程上的微弱優勢。
加上後期中國內地投資的高世產線和優化世代產線,在麵板經濟切割上的成本優勢更高,讓韓國的麵板企業在標準麵板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了競爭力。
因此韓國麵板企業開始淘汰自動化程度較低和產能利用率不高的低世代麵板產線,並且從2018年開始,韓國的麵板企業進入到虧損狀態,並且把一些訂單發放給中國內地與台灣的麵板企業代工。
隨著中國內地的產能陸續釋放,台灣做標準產品的麵板企業,特別是6代以下的麵板產線,也遇到了與韓國麵板企業一樣的問題,營業業績虧損之下,不得不退出這個市場。
而剩下的群創、友達、彩晶等幾家台灣麵板企業,由於資本方對經營介入較深,在先進工藝與先進製程上大量接收日本技術的轉移,因此以差異化產品,以及中立市場地位,繼續得到全球市場的訂單,不過盈利狀況也不及前兩年。
但台灣的麵板芯片企業,則在這五年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包括麵板驅動芯片,與畫質算法芯片等,以台灣本土的芯片代工產能優勢,和日本技術轉移優勢,迅速占領了日本和歐美芯片企業退出的市場。
而且在同類技術基礎的電源管理芯片、觸控傳感芯片領域,也以麵板驅動芯片的技術積累優勢,迅速取得市場先機,跟芯片代工產能協同,成為行業裏的主要供貨方。
中國內地的大麵板產能雖然取得了先機,但在麵板驅動芯片與畫質算法芯片上並沒有取得本土市場配套優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內地的安防視頻市場火爆,和攝像頭芯片市場飛速發展,一些廠商轉往了更吸引人的安防與網絡監控視頻算法芯片,以及COMS圖像算法芯片領域。
不過,即便是大周期疊加中國內地本土優勢,中國內地的大麵板與相關芯片行業,也在2018年的價格戰下,陷入了盈利下降通道,如果不是產能增長所帶來的龐大收入數字支撐,實際上麵板的獲利能力,並沒有達到上一周期時,韓國和台灣麵板與麵板相關芯片企業的盈利幅度。
2019年中國內地的10.5/11代線,以及自動化製造升級後的8.6代線產能繼續開出,大麵板行業的供需平衡被打破,行業進入了產能過剩狀態,韓國的麵板產線和中國內地的一些舊麵板產線,都很盈利艱難,虧損幅度迅速擴大。
當中國內地幾家大麵板產線以補貼後的成本價往市場銷售麵板時,韓國的麵板產線和中國內地的一些舊麵板產線的虧損幅度都達到了15%~25%以上。不得以之下,這些麵板產線,都開始尋求中國內地的資本方接手處理資產殘值,以免前期投資全部血本無歸。
今年上半年的新寇疫情,盡管讓大麵板行業的產能損失了二成左右,但全球市場的經濟不景氣與疫情初期的消費水平下降,還是讓大麵板行業的供需平衡沒有出現大的波動。
因此在中國內地疫情緩解,積極複工複產之後,全球其它經濟體的疫情經濟刺激計劃實施,與在家線上辦公、新零售線上創業和隔離休整的“宅經濟”市場,對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的需求市場空間迅速打開。
而韓國和台灣麵板企業在疫情期間的複工複產速度稍慢中國內地,讓全球的麵板庫存迅速緊張,而且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雖然需求開了出來,但價格恢複速度並非一蹴而就,所以韓國和台灣麵板企業仍然沒有積極對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進行產能追加。
直到疫情之後的秋季開學季,由於全球疫情仍然處在不確定狀態,並且往非洲和拉美漫延,IT麵板和上網本麵板的急單紛紛開出,讓台灣麵板企業和韓國LGD以IT麵板為主力的產線產能供不應求。


所以從今年5月份開始,全球麵板行業開始進入到價格恢複階段,到今年七月份,麵板行業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價格基本上恢複到台灣麵板企業的成本線以上,麵中國內地則有5%左右的獲利空間。
七月份以後,由於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需求訂單仍然旺盈,擠占到了很多大麵板產能,因此價格上漲趁勢開始往中尺寸的標準品電視麵板覆蓋。
經過了二個季度的麵板價格修複後,目前除了超世代線的大尺寸電視麵板價格,仍然是微利之外,中尺寸的電視麵板麵板價格已經上漲了約15%,IT麵板和小尺寸標準品電視麵板價格已經上漲了35%~40%。
也就是說,如果按盈利幅度來算的話,目前的麵板價格已經恢複到了上一周期“缺芯少屏”後的價格恢複行業頂峰2017年水平,雖然這一次行業感受“缺芯少屏”才剛剛從9月份開始。
由於價格修複得當,以及客戶訂單需求的持續,業內人士表示,有消息稱LGD把原定於今年底全部關閉液晶麵板產能計劃,將進行一次修訂,LGD可能會把原來的IT麵板產能繼續經營下去,並且視小尺寸電視麵板的價格情況,如果給中國內地和台灣麵板企業的代工訂單價格上漲太快的話,也將繼續保持這些產能開出,直到行業價格穩定並回落到LGD的成本線以下。
當然,與麵板價格一起上漲的還有驅動芯片的價格。
驅動芯片的產能雖然受TDDI一體化設計與電容指紋芯片的退潮,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受到其它物聯網芯片、FLASH內存芯片、電源管理芯片、以及COMS傳感器芯片等行業產能需求快速增長影響,顯示驅動的芯片產能也受到了擠壓,有可能出現供應短缺的現象。
目前全球的芯片產能增長主要集中在12吋晶圓上,8吋晶圓產線投資處於快速消退階段,而顯示驅動芯片基本上是采用成熟工藝的8吋晶圓產線生產,與其它物聯網芯片、FLASH內存芯片、電源管理芯片、以及COMS傳感器芯片高度重合。如果未來物聯網與智能製造需求繼續增長,8吋晶圓產線的產能緊缺,行業可能會出現傳統成熟工藝芯片價格快速修複到與12吋晶圓接近的水平,直到12吋成熟工藝晶圓產線產能在中國內地迅速成長起來。
目前中國內地正在以海量的資金補貼成熟芯片製程的產線,希望在這一波芯片製造產能大轉移過程中,以成本和產能的優勢,提升中國內地的芯片市場份額,在成熟芯片領域達到基本國產化狀態。
不過芯片技術正處於中美貿易甚至這次全球貿易紛爭的核心地帶,要如何在全球市場上讓芯片產能也像麵板產能一樣被接受,不會受政治因素影響,還需求政府與企業給全球市場更多的信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疫情所導致的麵板需求行業基本上得到了修複,未來能不能把這個需求狀態繼續維持,市場上的預期並不是特別樂觀,畢竟疫情讓消費能力受損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麵板驅動芯片的狀況卻給了行業較大的壓力,疫情對全球製造業的改造以及對消費市場的改造,目前已經差不多成形,遠程交互市場需求和免接觸消費市場需求總體上是會處於快速增長狀態,這即技術進步的被動需求,也是後疫情時代生產、生活的剛需市場。
行業再次來到“缺芯少屏”的路口,往左走還是往右行,又到了考驗資本市場眼光的時候了,走對了進行資本盛宴天堂!走錯了,則將麵臨不得不進入一個周期潛伏的尷尬!